杨坤鄙视《惊雷》引发雅俗相争

因为人的习性不同,喜好不同,认知不同,就算出现了相同的机缘,也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近日,杨坤炮轰网络曲《惊雷》,引爆热点。

杨坤说:“《惊雷》这首歌我那天听了一下,我听到这首歌真的是给了我一个惊雷,这谁唱的,我好奇怪啊,真是一声惊雷把我劈醒了,这要歌没歌、要旋律没旋律、要节奏没节奏、要律动没律动,就给你一惊雷就给你劈那了,神马东西”。

杨坤向来性格直爽,直言不讳。他鄙视《惊雷》,把《惊雷》贬的一文不值。由此招来《惊雷》原唱的回应,《惊雷》原唱称他的歌比杨坤的任何一首歌都要火!

杨坤鄙视《惊雷》引发雅俗相争

在两个人隔空互怼的时候,很多网友也不闲着,有人支持杨坤的观点,有人表达对《惊雷》的喜好,大家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

经过这么多年网络语境的洗脑,大多数人的情商指数肯定提升了不少,明白世间的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们爱其所好,没有必要强求别人和自己的爱好一样,甚至为此而相互指责。

与人为善,宽容以待,尊敬他人,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延伸开来,人不应该有尊贵卑贱之念,但不代表文化艺术不能没有高低雅俗之分。

回到《惊雷》这事情上,杨坤口无遮拦说出“神马东西”的时候,其不尊重他人和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确实令人难以接受。但原唱称《惊雷》比杨坤的任何一首歌都要火,也不能说明《惊雷》表现的艺术性就成正比地高大,哪怕它的传唱广度真的是这样。

杨坤鄙视《惊雷》引发雅俗相争

如《生日快乐》这首生日歌,人们过生日时,都会唱说几句,但不能证明它具备了较高的艺术品质。

我们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少,共同表现出了优雅与庸俗,专业与非专业,通透与糊涂等特点。

杨坤鄙视《惊雷》引发雅俗相争

例一:京剧和二人转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元素丰富多样,影响力遍及全国。

二人转,则是一种滑稽通俗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情节简单,甚至还略有点庸俗。

简单来说,京剧是沉闷式的优雅,二人转是闹腾式的庸俗。不管如何,二者都有为数不少的受众,也没有必要去挤兑对方。在曲艺雅俗共赏之间,郭德纲的德云社找到了一条平衡路线,让不同口味的人都喜欢听上几段。这是一个较为灵活的变通之道。我们会发现,上、中、下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杨坤鄙视《惊雷》引发雅俗相争

例二:歌唱家与歌手

前段时间,“歌唱家”蒋大为在某节目中批评农民歌手,暗指“大衣哥”朱之文连艺术家的边都不沾,就是个农民。这个节目一经播出,就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争议。

很多人认为,蒋大为看不起农民,贬低农民身份的歌手。这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反而显得他没有一点艺术家的情怀,一个没有艺术情怀的人,歌唱功底再好,充其量也就是一名歌手。蒋大为就算登上了大雅之堂,也谈不上是艺术家,更配不上歌唱家的称号。

杨坤鄙视《惊雷》引发雅俗相争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抗战时期,曾随家在中国各地流浪,身处其中并目睹了农村真实景象。许多年之后,他一直怀念那些农民,称我们抗战八年,是靠农村支撑起来的。

那时候许多人从前线往内陆撤,或者从城市撤到后边农村。接纳难民,农村人一句闲话也不说,粮食拿出来一起吃,没有吃了就大家一起饿,不曾发生农村人欺负外来者。

杨坤鄙视《惊雷》引发雅俗相争

农民歌唱家也好,农民歌手也罢,蒋大为真没有必要贬低农民,看似赢在面子,实际输了里子。毕竟,德为本,术为末。

例三:学者与读者

某短视频平台上,一女子身穿旗袍在屏幕前对稿诵读《道德经》,并在后面附加几句解释。底部好多留言是“这小姐姐好看”之类的,言外之意,有些人听《道德经》是因喜欢女子在先。就算这位女子解读的《道德经》不合本义,“道眼”对这种方便之门也不方便说什么,毕竟弘道的方式多样。

同样在短视频平台,一位男老师也在讲解《道德经》。明显得,这位老师知识渊博,理解通透,其解读《道德经》很有深度。但是,相比之下,他的受众却不多,其粉丝数也远远不及那些放几张靓丽美人图的账号。

杨坤鄙视《惊雷》引发雅俗相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因为人的习性不同,喜好不同,认知不同,就算出现了相同的机缘,也会有不一样的选择。这里面没有过多对与错的评价,毕竟深思远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会马上给人带来感官刺激和感性喜悦。

因为,有人倾向及时行乐,有人则愿意谋定思远。价值取向不同,行为方式也必然不同,在尊重人性之下,人们的喜好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受人们喜欢,给了人们欢乐,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原创文章,作者:道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iskbbs.com/yasu.html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04/12/2020 17:03
下一篇 04/14/2020 07:53

相关推荐

  • 化解压力:放下与担当的双重奏

    化解压力并非简单的放下或担当,而是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因为压力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成长的催化剂。通过放下无关紧要的负担,我们可以为心灵减负;通过担当起责任,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04/08/2024
  • 独立女性 独立人格

    女性经历过恋爱的甜蜜感,进入婚姻经常会有种失落感。曾经的甜言蜜语,花前月下的浪漫似乎被日常的生活消磨殆尽。。。

    08/15/2020
  • 心理咨询的艺术:在关系中寻找平衡

    尼采说“没有真相,只有诠释”,这话强调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总是受到个人视角、经验和价值观的影响。这种相对性在人际关系中尤为明显,因为每个人对同一关系的感受和解读都可能截然不同,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03/16/2024
  • 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的基石

    培养孩子真的是一门学问,父母永远要保持自己的不断成长,我们要用自己的灵魂和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而不是单纯的用自己的权威和性格去做一个复制版。

    03/15/2021
  • 知识的诅咒,为什么你辅导孩子这么难

    在听一堂网络课程时,我被讲师分享的一个见解吸引。他谈及自己曾萌生一个念头,想要编一套简约而高效的功法。其师父听到他介绍的这一创意,就做出积极回响。于是,经过师父一个月的潜心钻研,一…

    09/15/2024
  • 不确定性事件增多,敬畏“无常”破除虚妄

    接受无常,敬畏无常。内心才容易安定坦然,不管未来如何演变,良好的实践本身是人生意义所在。

    04/14/2020
  • 心理咨询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钥匙

    有句老话,“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形象地描绘了自我推销的情景,即个人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总是持正面评价。这一现象,若深入剖析,实则蕴含多层意味。首先,王婆的积极推销体现了其敬业精神,…

    08/28/2024
  • 附件理论应用之亲子关系

    附件理论探讨了人际关系的动力学,尤其是儿童与他们的主要照顾者之间的纽带。根据附件理论,童年早期的这种纽带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情感和社交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而言,得以了解自己的护…

    03/11/2023
  • 教养风格:权威式、专注式或放任式

    鲍姆林德的养育风格理论将父母的养育方式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权威式、专制式和放任式。这些风格基于父母对孩子要求的程度(要求性)和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响应性)。权威式结合高要求和高响应…

    06/08/2023
  • 我和心理学的邂逅与领悟

    在我步入而立之年时,心理学如同一束光,悄然照进了我的世界。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探索心灵奥秘的道路,不仅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认证,更在随后的十余载春秋里,满怀热忱地投身其中。尽管…

    08/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