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易经》是趋吉避凶思想的发源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经·系辞》
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蚕珥丝而商弦绝,贲星坠而勃海决。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淮南子·天文训》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易经》是趋吉避凶思想的发源地,里面卦爻辞所包含的忧患意识非常浓厚。尤其是在汉代儒家"推阴阳言灾异"的学术风气下,以《周易》象数占验灾异的思路,和借助《周易》经文诠释灾异的学风,极大地发扬和丰富了《易经》的忧患思维。
在此背景下,汉代儒家创造的“灾异论”应运而生,其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三点:
第一,灾异示警。出现洪水、大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日食、月食和彗星等异常的自然现象,被认为是上天对人间秩序失调的警示。
第二,解读警告信息。灾异论认为,不同的灾异现象对应着不同的问题,需要对警告信息进行解读,寻找灾异端由。
第三,戒惧修省。“灾异”示警后,必须严肃对待,知险警惧,修省育德。
灾异论以天人感应思想为基础,是儒家对大自然仁义化的一种体现,在农耕时代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并且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灾异论在保留对上天敬畏的基础上,注意力越来越多放在寻求让天灾不为人患的知识和方法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防范或者转移大自然风险。
在现代社会,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加强了,灾变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已经大大降低,但其指导思想依然适用现代风险管理。假如,一家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了一点点风险苗头或者事端,必须及时消除于未然,否则,如果发展成为重大的灾情,公司和相关的个体将要承受巨大的风险损失。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快速发展,人类好像比过往更加强大了。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下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呢?不可以,自然风险看似少了,但是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和文化冲突等带来的风险越发复杂,在任何时候,谨慎戒惧永远是趋吉避凶的良方。
版权声明:本文由道眼供稿,本文不代表风险库立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